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共绘中国—中亚合作新图景——访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

发布时间:2025-06-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6月16-18日,习近平主席赴哈萨克斯坦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强调要弘扬“中国—中亚精神”,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合作重点聚焦哪些领域?下一步,又该如何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些问题,本网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

积累成果丰硕

中国社会科学网:据了解,得益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达成的机制与协议,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在经贸与互联互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源产业链合作不断升级,农业合作日益深化。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重点主要聚焦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许勤华:就目前来看,中国—中亚的合作重点主要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贸投资、能源互补、农业互促四个方面。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就怎样发展中国同中亚国家合作提出“八点建议”,指出中方将全面提升跨境运输过货量,支持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推进航空运输市场开放,发展地区物流网络。中吉乌铁路是中吉乌三国元首亲自推动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工程,2025年4月29日,中吉乌铁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段重点控制性工程费尔干纳山、纳伦1号、科什特伯三座隧道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吉乌铁路项目正线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正在建设中的中吉乌铁路将使吉尔吉斯斯坦第一次拥有通往海洋的道路。

在贸易领域,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2864.2亿元,同比增长10.4%,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这显示出自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举办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到948亿美元,而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时,双方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此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结构日趋多元,并不断优化。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自中亚五国进口农产品43.6亿元人民币,增长26.9%。其中,自哈萨克斯坦进口亚麻子增长202.1%,自乌兹别克斯坦进口葡萄干增长153.7%,自吉尔吉斯斯坦进口蜂蜜增长10.9倍。

在能源领域,中国与中亚国家建立了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巩固了油气合作传统优势,同时拓展了水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据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首条跨国输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我国输送天然气超5000亿立方米,产生的环保效应显著。

在农业领域,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了多项农业合作协议,在防治蝗虫、马业合作等方面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合作关系。在科技交流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中方科研院所与中亚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了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农业联合实验室,在畜牧兽医、棉花栽培与品种审定、旱作农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而富有成效的成果。 

务实合作开新局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此次峰会主要聚焦哪些方面?又将如何深化各方在经济、安全、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

许勤华:目前来看,此次峰会将聚焦于多个重要领域,旨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各方面的合作。在经济领域,峰会围绕贸易畅通、产业投资、互联互通、绿色矿产、农业现代化、人员往来等领域展开深入探讨,实施更多具体项目。各方还将共同探索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机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总体而言,此次峰会在上一届峰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与拓宽合作。

在安全领域,面对日益复杂的地区安全形势,中国与中亚国家将加强地区安全治理,持续深化执法安全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反恐和禁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中强调,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要打造和平安宁、休戚与共的安全格局。中方将支持中亚国家为实现国防和执法安全现代化所作努力,为各国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有组织犯罪、维护网络和生物安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实施更多平安城市项目和联演联训合作。

在文化领域,本届峰会致力于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科学、文化、旅游、考古、体育、媒体等方面的交流,促进民心相通。通过举办青年文化节、论坛和体育赛事等活动,创建更多文化中心、高校分校、鲁班工坊等形式增进双方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双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目前,中国在中亚国家设立了13所孔子学院,下设24个孔子课堂,深受当地民众欢迎。同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高校也将积极开展合作,为对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未来中国—中亚合作中,您认为还有哪些领域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还有哪些新的务实合作领域有待突破?

许勤华:在未来的中国—中亚合作中,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第一,聚焦数字经济合作。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可以在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2022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跨境电商贸易额同比增长95%,显示出跨境电商贸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第二,聚焦绿色能源合作。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能源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方面具有优势,而中亚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方面潜力巨大,可与中亚国家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绿色能源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双方实现产业互补,促进中亚国家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共同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第三,聚焦生态治理与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科研合作、技术转移、创新园区建设等方面合作基础良好,为各领域合作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依托科技创新,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并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双方围绕咸海生态修复、节水灌溉、绿色能源等关键领域展开广泛合作。中国通过技术输出与经验分享,助力中亚应对生态挑战,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在咸海周边,中国开展盐碱地治理与节水灌溉试验,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效益。同时,中国参与中亚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加速当地能源转型。这种合作不仅改善了中亚的生态环境,也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为全球生态合作树立了标杆。 

另一方面,跨境电商和教育合作等新的务实合作领域也有待突破。

在跨境物流与供应链合作领域,随着中吉乌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跨境物流和供应链合作带来广阔发展前景。中国与中亚各国可以加强海关合作、物流园区建设、运输企业合作等,提高跨境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打造稳定、高效的区域供应链。

在教育与人才培养合作领域,教育合作是促进民心相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可以进一步拓展高校合作、学生交流、学术研究合作等,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合作,培养适应双方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各领域合作提供人才保障。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亚青年赴中国留学的热情也在持续升温。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关注的重点。

在旅游合作领域,中国和中亚国家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旅游合作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双方可以加强在旅游市场推广、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人员往来和经济收入。